
日立集團的理想愿景
VISION
明確日立未來理想形態的VISION(愿景)
以優秀的團隊和豐富的全球市場經驗,
為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日立的社會創新歷程
日立自創業以來的百余年間,始終通過社會創新不斷豐富人們的生活。
今后,我們將繼續挑戰隨時代變化的社會課題,致力于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
-
1910年?
通過自主技術和產品加速產業發展
日立成立于1910年,最初為日立礦山制造電氣機械,隨后陸續生產了日本首臺水車發電機,大型電力機車等其他產品。在整個日本還在依賴國外技術的情況下,日立在不斷的挑戰和失敗中開辟了自主研發的道路。
關東大地震后,進行了回轉變流器和電動機的交付與修理,致力于城市電氣基礎設施的恢復。此后,還生產出了電梯,自動扶梯,柴油卡車和電子顯微鏡等多種產品,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日本首次引入自來水系統時,日立提供了泵和電氣設備。1934年,日立交付的電氣系統控制面板,使設備操作員與配電控制面板監控者之間的協作成為可能,成為支撐當前先進的上下水道系統的監控控制系統的先驅。
-
1950年?
開拓尖端技術,支撐經濟增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的復興從重建電力、能源、鋼鐵、物流等基礎產業開始。對此,日立重點致力于水力發電設備、制鐵設備、鐵路車輛等生產,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支持。
隨著經濟增長,日立迅速擴展以計算機為首的電子業務,作為綜合電機制造商實現了大幅飛躍。1960年,日立開發了世界首個面向鐵路的線上座位預訂系統,是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系統原型。此外,新干線、單軌鐵路、ATM等基礎設施的發展推動經濟增長。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的制造也逐步展開,不斷創造出能夠實現人們夢想的產品。
這個時期,日本各地也出現了大氣污染和水質污染等問題。日立迅速著手環境問題,開發了污水處理和大氣污染監測系統等,為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
1990年?
成為引領世界的全球企業
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普及,改變了從企業活動到行政,再到個人生活方式的社會結構。日立將制造業的核心從傳統的硬件轉向系統及解決方案,并將活動范圍擴展到全球。
日立的設備和系統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應用于解決各類課題,包括污水處理、綠化、海水淡化、水資源保障等。在鐵路領域,日立提供車輛,車輛系統和運營管理等系統。作為一種不僅安全舒適,而且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環境負荷低,并能夠進行大規模運輸的基礎設施,為節能及阻止全球氣候變暖做出貢獻。
2016年,日立開發了IoT平臺“Lumada”,旨在通過與客戶協創來創造價值和解決課題。為了實現人們夢想的未來,還有無數領域需要探索,例如癌癥治療、通用設計、機器人開發、完全自動駕駛等。日立將繼續發揮百余年的經驗,通過數字解決方案致力于社會課題的解決。
*部分圖片引自《日立評論》

日立的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100年,當今社會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日立致力于在維護地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每一個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