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日立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深深植根于企業戰略之中,兩者密不可分。可持續發展也是日立集團的核心價值觀,彰顯著日立創始人小平浪平的堅定信念。“通過優秀的自主技術及產品開發貢獻于社會”的企業理念在日立11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脈脈相傳至今。
自創業以來,日立始終通過自主創新技術為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提供支持。在為實現這些遠大目標做出貢獻的同時,日立自身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換句話說,企業悠久的歷史佐證了以技術貢獻社會與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二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
如今,日立的可持續發展經營的重點在于守護“地球生態紅線”和實現“幸福生活”。基于企業理念,我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
作為日立管理層的一員,我盡可能在全面了解當今和未來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綜合性方法就是我對可持續發展領導力的理解。
此外,作為日立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我也一直在強調從多維度看待問題的重要性。有時同一件事情對某一個集團有利,卻會對另一個集團不利。只顧獲得眼前經濟利益的行為,往往會給子孫后代帶來更多的問題。
從2024年度開始,在現有的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和CDEIO的職責外,我又身兼了CHRO的職責。
當今的社會課題復雜而嚴峻,無法再以傳統思維來解決。要解決這些課題,就必須在發揮創造性的同時,采取全新、靈活且具有綜合性的方法。我們公司在全世界擁有各種背景的多元化人才,他們正是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源泉。因此,日立正致力于在最高管理層面整合可持續發展、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多元、公正與包容(DEI)。我認為,打破常規思維,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能更有效地解決社會課題。通過日常工作為解決社會課題做出貢獻,還可以提高員工的參與度。
此外,我認為在日立,非財務因素是財務上成功的基礎,發揮人才的個性必將實現長期財務增長。
在可持續發展經營的框架下,日立確定了6大實質性議題及其項下的15個子課題,并實施推進了一系列措施。回顧2023年度,我們基本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和關鍵績效指標。今后,我們將繼續加快發展步伐,強化措施,以實現更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在環境領域,特別是在脫碳及循環經濟方面,我們正取得穩步的進展。
我們順利在公司內部推進脫碳舉措,與2010年度(基準年度)相比,事業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功削減了74%。此外,我們還通過社會創新事業與客戶共同致力于削減整個社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3年度,預計將減少約1.53億噸(2024中期經營計劃期間的3年平均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負責輸配電業務的日立能源為此做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日立能源在全球范圍內提供的HVDC技術已實現累計并網容量150GW,這水平相當于日本的峰值需求。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反映了全球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需求高漲。為了應對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日立能源自2020年以來,已在全球范圍內新增雇傭員工超過8,000人,并在制造、工程和研發方面投入了30億美元。這些舉措無一不體現了我們作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為客戶提供支持的承諾。
在循環經濟方面,與2010年度(基準年度)相比,我們的單位用水量削減了30%,75%的事業所實現了廢棄物零填埋。
為了減輕環境負荷,我們在減少使用原材料、水及其他資源的同時,推進商業模式轉型,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且可持續使用。作為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制造企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需要將創新思維融入到產品制造中。
此外,我們還同步推進商業模式從“純銷售”向“服務型”轉變,不僅是重視產品的持有,還注重產品的使用。這一變革不僅與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相契合,也確保公司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持續保持影響力和競爭力。
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日立擁有豐富多樣的人才隊伍。我相信,將每個人的多元觀點納入公司的經營和業務運營中,便能催生更多的創新,推進公司不斷發展。DEI是日立成功的原動力,也是實現企業理念的重要業務驅動力。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全球約27萬名員工的潛力,無論其年齡、性別、性取向、家庭結構、身體障礙、種族、國籍、民族、宗教等背景如何,必須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的環境。
DEI戰略將性別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代際多樣性確定為三大關鍵主題。在2023年度,我們修訂了DEI方針,并正在推進落實具體措施,從而更加全面地尊重潛在多樣性,包括LGBTQIA+、身體障礙和神經多樣性等。目前,在董事中女性和外籍高管的占比分別約為12%和25%,我們正在朝著到2030年度達到占比30%的目標而穩步推進。作為將DEI融入日常業務的重要一環,我們將DEI的KPI納入員工績效考核。這將促進員工的行為改變和思維轉變,從而打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職場。通過這些舉措,我們將使員工能夠強烈地感知自己與公司緊密相關,并感受到自己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一劃時代的技術風靡全球,對工業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人們能夠專注于更多高附加值和創造性的工作。然而,隨著其使用場景逐漸擴大,人們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這將導致用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從平衡“地球生態紅線”和“幸福生活”的觀點來看待這項創新技術呢?
日立致力于從環境影響、倫理課題等各個角度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進行分析。我們的目標是在守護地球生態紅線的同時,找到促進社會發展、提升人們生活質量的最佳解決方案。
鑒于這一背景以及Lumada核心業務,對于日立而言,確保優秀的數字人才極為重要。2022年度,數字人才達到83,000人,2023年度增至95,000人。我們將繼續致力于數字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計劃在2024年度達到97,000人的目標。
日立在 "Hitachi Social Innovation is POWERING GOOD" 的口號下,以社會創新事業為核心,進行業務重組。基于這一構想,公司通過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創新活動,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和人們的幸福生活做出貢獻。這些舉措將體現在可持續發展經營的評估上,包括日立的股價、市值以及ESG評級,從而實現日立的可持續發展。
我堅信,日立作為一家全球性企業,還可以開展更多力所能及的工作,通過社會創新事業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積極影響。作為日立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兼CHRO、CDEIO,我將致力于促進跨地域、跨業務領域的協作,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司的實力。
我切實地感受到社會對日立所寄予的信任和期待,相信在未來,日立一定不負眾望,甚至超越這些期待。
株式會社 日立制作所
執行役專務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兼CHRO 兼人力資源統括本部長兼CDEIO
Lorena Dellagiovanna